VIEWLOGOOK600 1

《觀點。觀點》

(2021/9/21觀點新聞 陽明)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響,原本運作平順的社會,一夕之間秩序大亂,至今尚無安渡的跡象,也因為如此,今年的中秋,反倒在親倫摯友無法團聚過節的約限下,彼此間的聯繫,顯得比以往更為熱切與活絡,這是一種自然而然的因應之道?亦或是一種補償性的自然平衡?還有待時間發展上的觀察,總之,手機簡訊裡,「中秋節快樂」的各種梗圖,的確比以往多了許多!

我常常在想,華人的三大民俗節日中,大概只有上元節,也就是大年十五的元宵節,在記念的意涵上,可以稱得上「快樂」,其餘不論端午,不論中秋,其背後的故事,都是不折不扣的悲劇,因此何來「快樂」可言,遑論還相互祝褔呢?

作為炎黃之後,又身批媒體成員的角色,我開始多方探究,這些出於文化底蘊的節期,究竟續存於世世代代的意義何在?吾輩生於今日,面對著這些比比出現在千年過往的節日,又當如何自處與勵人呢?

一陣古學的悠遊之後,哲思大師蘇軾的觀點,為我針對「中秋」探奇的迷惑,提供了如皎潔明月般的剔透.......「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一句何等發人深省的名句,蘇軾在世之時,受仕途起伏的影響,年韶之際遠派邊陲,離鄉遙迢,親倫難聚,又逢中秋,思鄉念親之情可想而知,但皇威肅然,返鄉絕不可行,值此忐忑不安之慮,脫口而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由衷之念,其實,正好為後世指出了「中秋」意涵,最智慧的思維方向:不論身處何方,中秋明月臨空,當彼此共享一抹銀光,再遠的疏離,一刻之間,也有了共聚的聯繫,再多的差異,也顯出了存同釋異的契機,人與人間的距離,在於對成因如何看待的心態,同在一片月爍之下,天下豈有無法超越的隔閡.......

難得的中秋明月,是一面銘照人心的鏡子,誰懂得藉此天地之恩賜,自惕內心的陰霾,走出憂慮的攪擾,誰就沒有白過彩雲明月恩光,至少,中秋在吾人的生涯中,總是不至於忙碌的奔走在烤肉與塞車的無奈中吧!

閱讀全文: 【必需要「出手」,才知有沒有!】《觀點。觀點》2021-05-17(2021-05-17觀點新聞)
當染病確診人數每日以十位數增長之際,防疫的措施就必需有所改變,曾經精準的疫調,在面對如今龐大的確診漲勢時,已無法巨細靡遺的追查染病者的生活腳蹤,只能放眼眼前四處冒出的新生病例,而且給予適時適度的防堵回應。因此,針對疑似癥狀者實行快篩,盡快、盡大,也許就是此刻必然的舉措,藉此直接處理確診者,遠比尋查單一感染途徑,要來得有效率,但這個策略至終是否能夠發揮壓制病情的功效?背後的主要因素,就是醫療資源的因應能力,客觀的是「相關防疫環境,如:負壓病房等等」,主觀的則是「醫療人力的品質與數量」,這兩者之間,又有息息相關的環結關係,因此,目前雙北的防疫之戰,現在就成了眾目所視的焦點了!

    罷韓成功,至少希望讓台灣有心要扮演「制衡者」角色的政治人物,真正的看清楚,民進黨的本質和與他們互動的策略。國民黨從馬英九時期開始,就一直選擇了一種自我圓滿的路線,遂行自己的治理之道,孰不知,這種太平紳士的一廂情願,從根部侵蝕了國民黨的立國精神。曾經,中國共產黨就利用這種模式,把整個兒的國家,從國民黨的手中搶過去,如今,從策略面的角度來看,民進黨如出一轍,而且和中共一樣的獲得了成功。這之中,國民黨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把和對方的關係本質給美化了!

閱讀全文: 《觀點。觀點》【防疫v.s.人性的思考】

《觀點。觀點》
【防疫v.s.人性的思考】2020-02-03

近一週來,世界各地相繼爆發武漢肺炎的疫情,各國政府也在努力地進行著防疫的工作,但在處處出入境嚴格管制的對策中,我們發現了,中國人甚而東方臉孔,都成了顯著的拒絕往來戶。同時,包括台灣在內的全球各地,出現了民眾全副武裝如臨大敵,爭先恐後搶購各式防疫產品的風潮。不禁讓我們思考「害怕武漢病毒」這種公眾表現的背後,是否暴露了什麼樣的人性內涵?

「從媒體的角度,怎麼看投票行為的取向?」 面對這個問題,要先釐清一個更基本的問題,那就是:「為什麼要投票?」 可能很多人認為,這個問題有點多餘,但在媒體的眼中,卻是一個非常容易被選民忽略的基本問題。 選票,之所以有價值,那是因為它代表每個公民自身的權利,原本,任何個人的生涯發展,應該是各人理當為自己所選擇的負責,但當眾人一起生活的時候,人生所需的眾多資源,就需要有合理而且智慧的支配。因此,人們在經驗法則的基礎上,訂立了許多因應合理支配資源的法則,但誰作為這些法則的解釋與執行者呢?

(2019/9/25)

對於蔡政府利用國安的立場,高喊「大陸介入台灣選舉」(介選)一事,筆者認為這是向國人施打政治預防針的舉措,動輒高舉國安大旗,但所言內容,卻是街坊庶民皆了然之事,其理則邏輯之幼稚,若果真出於國安高層的儆語,那國人需要擔心的可能不是對岸的威脅,而是維護台灣兩千三百萬同胞福祉的安全系統,竟是如此的不堪.......

中國大陸對台灣在態度上的轉變,明顯的肇因於蔡政府所選擇的政治路線,「烽火外交」應是預料中的必然,若真是有為的治理者,既然選擇了高風險性的政策,就理當配套在握、了然於心地帶領國家安然渡過,而非眼前這種卸責牽拖、自我矮化於國際社會的撒皮打賴之舉。

常言道:「民主政治,就是一場自作自受的選擇」,台灣的民眾用選票選擇領導人的同時,也選擇了自己往後的生活走向。如今又是大選當前的時刻,「明辨慎選」可能才是避凶趨吉的不二法門,至於何方「介入」了選舉的說法,就讓它溶解在台灣天空PM 2.5的空污中,畢竟,那才是它應該存留的所在!

國民黨與韓國瑜,針對香港問題的態度,可以考慮如下的說法:

若香港民眾所爭取的,是更多在民主制度下的平等與自由,我們毫不猶豫的全力支持,但我們也同時以台灣曾經所經歷的經驗,提醒香港的朋友們,爭取更高的民主環境時,要盡量使用既有制度上的優勢空間,降低行動成本的消耗,如此得來的結果,才會和眼前已創造的生活環境無縫接軌,減少香港社會的損失,進而成為全球華人社會,爭取民主生活的典範。

傳播媒體之於社會的意義,用一句現代的語彙來說,那就是:「永遠處於一種不離線的開機狀況」,換言之,社會中的百態,對傳媒從業者而言,永遠都是一名冷靜的觀察者。

因此,時事的當事人,可能在所涉的事件上,有著各種不同程度的粉墨演出,但是,傳播媒體,通常都會清楚的看到,這之間,什麼是真相?什麼是粉飾?越了解這之間的互動的真義,就越知道如何的謹守分寸,不致醜態畢露而不自知。

從這次國安走私香菸的事件來看,當前朝堂之上,看似人才濟濟,但就獨缺了能夠解讀,此一民主社會常識等級的國師菁英,實在令人不解與遺憾!

國民黨像個家大業大的大家族,掌門的大家長為了家族的枯榮興衰,始終採取強勢經營的原則,家門內的成員,只要各從其序的安穩度日即可,除非掌門的大家長的屬意明朗化,否則誰也不知道誰會是繼承人,既無少主誰屬的關切餘地,而家中資財又無溫飽之虞,那經長度日之所繫,就淪於家族成員中的彼此對付.......

這種狀況,說它偏安也好,說它陳腐也好,只要都在這所大宅院之內,外人也就見怪不怪,無所謂什麼風範之義了!

但沒想到,大家長在對身後大計尚處於宏觀佈局之際,猝然而逝,如此一來,可說是傾天覆地的巨變,成員繁浩的家族慌亂因應,門裡門外人人自危,家產人脈失序橫流......

這樣的處境,就從民國七十七年初,一路走到了現在。

誰還在在乎黨魂?

中興少主是可以期待的嗎?

這個被內憂外患罩頂的大家大院,還有恢復往日壯盛的機會嗎?

還是,因勢利導,一舉改變家風,務實面對無法逆轉的困厄,既然一時無法全盤振興過往的榮景,不如勤懇耕耘眼前的小田微陌,重新再起呢?

誠實說,對國家民族的未來,國人對國民黨的確是有期待的,只希望它顛簸的腳步早日得以穩健,畢竟,一百多年前,它是真正面對刀槍,流血犧牲在所不惜,建立這個國家的政黨,對中華民國的未來,它沒有迴避責任的餘地!

從昨天韓國瑜發表聲明之後,我們可以看出一個非常令人擔憂的現象,那就是,當下台灣大部份的主流媒體和韓國瑜的支持者,所呈現的共同心態,傾向「只有韓國瑜,沒有國民黨」!

如果,國民黨是一個大家所期許的民主政黨,在韓國瑜始終不清楚表態參選的前題下,難道就不能接受另外自認有機會勝選黨員的參與嗎?

「背後放槍」這句話,可能是韓國瑜對國民黨新仇舊恨的印象,但硬說是到目前為止國民黨的態度與作法,在情理上,是否有點「惟恐天下不亂」的渲染與誤導?

從媒體人的角度,觀察所謂「韓國瑜現象」(或說是「韓流」),可能需要作一些整理與釐清 :
 
首先,第一個需要有答案的問題是:韓國瑜到底帶來了什麼與眾不同的理念或者是說法?
 
從台灣民眾在過去將近三十年的共同經驗中,可以清楚的感覺到,韓國瑜對於參與政治活動者應有的政治品格重新地賦予了近年少有的高度,這裡用「重新」這個辭彙,其實是會讓人有幾分感慨的,因為究其內涵,韓氏所表現的那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行,正是國民政府在四九年,面對內戰挫敗後,在台灣勵精圖治的再現,這原本是台灣民眾共同經歷的一段全民打拼的記憶,只是將經國先生之後,當國家認同的問題,一旦成為有心政客操弄後,就再不復現的社會價值位準,而韓國瑜卻在競選高雄市長時,「重新」的提出,因此形成了與其他競選陣營,完全區隔的言論空間。

《觀點。觀點》2019.4.10

閱讀全文: 【鬥臭吳敦義,到底為那樁?】千呼萬喚之下,中國國民黨的吳敦義主席,在今早的中常會中,正式且明確地表明自己「無意」參加總統選舉的態度,此舉理應一掃多日來,無論是王金平,還是朱立倫,甚至是韓國瑜心頭的陰霾,使藍營整體的走向,更為清晰明朗..........但是,實情真會如此立竿見影的發展嗎?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要從根本的位置切入,才有一窺究竟的機會。多日以來,從實際發生的狀況來看,吳敦義主席一直處於動輒得咎的處境,對於中國國民黨的各種政策,吳主席的看法,只要一出口,絕對招致的「批評大於肯定」,說得詳細,就是辯才無礙;說得保守,就是別有用心。總之,在中國國民黨歷任的主席中,少有像他一般的處境,但究竟吳敦義實在做了那些令人如此顧忌的舉措呢?這個答案,就如同綠營長時間以來,將其列為首要攻擊的對象一樣的不可理喻:「...因為他都太認真的去扮演每一個所擔任的角色!」若原因果真如此,這背後的意義,就是令人--「太不方便了!」

閱讀全文: 《觀點 觀點》2019-01-01

清晨的總統府,像往年的元旦一樣,燈火通明,為了準備升旗典禮,處處可見各方的佈署,以曾經多次採訪的經驗,這個氛圍毋寧說是常態,也是熟悉的....

但是,當進入到主辦單位為媒體規劃的採訪位置時,卻發現了一個從未見過的現象,重慶南路上,列滿了超乎常情的便衣憲兵,人數之多,位距之密,若非身旁的維安人員證實,連老鳥級的採訪紀者,都會誤認為是三軍儀隊的預置,這個令人有些時空錯置感的現象,很容易就顯露出當前執政者的一種莫名的忐忑。

(2018-06-13)

民進黨政府打算用「假新聞」作為輿情控制的理由,不僅完全忽略了大眾傳媒,在過去一兩百年來的發展事實,更可能實質的踐踏了歴代先賢先烈們,不惜以生命作為代價,所爭取來的基本人權。

並不是說假新聞是可被容忍的,而是說面對假新聞,不是用政府手上的執政公權力,以法律的裁議,來約制假新聞的蔓延,因為民主社會中,很多的訊息,有其發展的過程,而過程中,隨時根據所能掌握的資訊,更新對該事件的了解,這是任何傳媒,處理新聞內容的常態。

由此可見,追求最接近實情的報導,是正派大眾傳媒的運作天條,那又何消政府疾言厲色的,重刑伺候的對付維繫民主正常存續的第四權-媒體?

但在今日的台灣,民眾對於傳媒的正派與否,其實並不一定給予正面的肯定,反而對政府斲傷民主社會基本結構的作為,覺得也有幾分必要性,如此看來,假新聞的這個議題,這不只是執政者需要懸崖勒馬的警訊,更是當前台灣大眾傳媒,需要深切檢討的地方。

一則很多人都知道的聖經故事:「....一次耶穌經過某地,碰到一群以色列民眾,圍繞著一名匐倒在地的風月女子,並且想要用石頭把她擊斃,以表示他們對這名女子行逕的不齒,耶穌走到這群激動的群眾之前,大聲的詢問,有誰自認潔淨,具備取該女子性命資格的人,你就可以心安理得的,用石頭擲擊於她....

【一個寧願不會成真的假設】
《觀點.觀點》2018-02-28 00:47

一個假設性的問題,但卻發聾振聵......
「要掌握什麼條件,可以讓台灣向大陸投降?」

一、要有實質統治台灣的權力與立場。

二、要能先有效的殲滅台灣內部「反對」投降的力量。

三、要構成對方大軍壓境,被逼到無路可走的局面。

乍看之下,再比對如今民進黨政府的種種政策與措施,真叫人不寒而慄!!
原來.....

閱讀全文: 【誰是東東?】《觀點。觀點》 2017.10.10

日前網路流傳一個笑話,在馬英九總統時期甚為有名: 虛擬的動物世界中,記者訪問企鵝平日沒事時,如何打發時間?在眾多的被訪者的回答中,得到的答案幾乎千篇一律「吃飯,睡覺,打東東」....直到最終,終於碰到一個不同於之前的答案「吃飯,睡覺」,訪者覺得好奇,追問答案中為何沒有「打東東」?受訪者沒好氣的回答:「我就是東東!」

這個笑話,原意是為了凸顯當時民意,隨時隨地就以馬總統為批評的目標,而且事事皆以馬總統失治為訴求的無奈,故事中的東東,就是馬先生的代稱。

姑且不論這所向披靡的批判,其中隱藏著多少政治的算計,至少言明了一個台灣政壇的怪象,那就是藍綠之間,彼此對於對方的批鬥,是完全失衡而且不成比例的,換言之,若民進黨不作批判,國民黨並不會用其人之道,還諸其人之身......

閱讀全文: 【冷冷熱熱中的國慶日】《觀點。觀點》 2017.10.10曾幾何時,中華民國的國慶,成了是否效忠於國家的指標。長久以來民進黨為主的綠色陣營,對於代表國家意識的一切,要不排斥到底,要不極盡不屑之能事,說來也耐人尋味,這種種失禮於國家,失格於先賢先烈的作風,在號稱民主進步的台灣社會,也真的就見怪不怪了!

當政黨輪替一再出現的時候,綠營的國慶難題,一夕間,就成了大老們「徹夜未眠」的夢魘了,端看各處要嶄露的國家標誌,到要呈明的國家名號,綠營政府是如何的「煞費苦心」的左閃右躲,唯恐錯踏一步,壞了自己否認是中國人的名節這一點,就不知是多麼的殫精竭慮的思考帷幄。終於,國旗能不見就不見,偉大的雙十,成了兩個代表台灣拼音的英文字母,更大的「成就」,就是在國家大典的主題橫幅上,拿掉了「中華民國」的名號.......

  國民黨想要在台灣社會,重新成為政策走向的意見領袖,除了要有眾望所歸的領導人外,敏銳的掌握時機並且聚焦於專業主題的精準論述,可能也是必要的條件。

  曾幾何時,當民進黨仍處在野之時,事不分大小、人不顧尊卑,鋪天蓋地的針對執政當局的種種政策與言論、鉅細靡遺的提出異議與批判.....平心而論,其中無的放矢、無中生有的比例之高,相信社會中的有識之士是看在眼裡的。但就台灣這個還處在民主發展青春期的社會而言,這種作法,看似不會構成民間普遍的反感,反而定睛在其草根莽野的風格,屢屢在多次的選舉時,用選票支持了這種本質上並不成熟的民意表達。

  反觀國民黨,始終著眼於體制的堂皇、言辭的敦隆,但官言官語中,卻逐漸遠離民眾所熟悉的輿情環境而不自知,結果在眾多個關鍵性的時刻,不僅淪為異議者譏諷的對象,更喪失了對國家政策的話語權,和民主政黨賴以為生的公信力。這種下場,就正是向來死忠的支持者與所謂「中間選民」的觀望社群,感到親痛仇快之所在!

(2017.8.17)

  在以色列人的歷史中,曾經有一個被外邦民族的國王選中作妃子的女子,因為各種條件都非常優越,所以頗受王的寵愛。在一次,處於王夫受周邊佞臣蒙蔽,即將頒佈迫害自己族人的法令時,她父老輩的親人求見,懇請她以皇室之尊,向國王呈明此舉之不當,並進而力阻此一傷害以色列族至鉅、至遠的法令。

  該祖裔同為以色列人,但眼前卻是異族皇后的女子,其難為之處可想而知,幾經思考掙扎之後,根據歷史上的記載,她最終還是冒著可能被國王認定是叛國而處死的危險,向國王力陳正義之言,好在,圓滿收場,以色列人解除了可能被滅族的危機,原本想借刀殺人的佞臣為國王所肅殺,而這位名為「以斯帖 (Esther)」的以色列籍的皇后,也為國王更加的重視與寵愛!

  但這段歷史的故事中,最容易被忽略的重要情節是:「到底什麼原因,使以斯帖不顧生死,為正義發聲呢?」

  其實關鍵在於,夜奔深宮,請求她為自己的族人請命長輩的一段話:「難道妳不知道,妳之所以得了王后的名份,不就是為了今日嗎?妳若懦弱而裹足不前,以色列人終將在另外某一個人的身上得救,到時妳......」,就是這句話,適時點醒了她靈魂深處的良知,而成了在歷史中流傳長遠,為後人崇敬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