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聰明的假象:自以為懂對方
另一個常見的傾聽障礙是「自以為懂對方」。金老師提醒,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覺聰明、經驗豐富,還沒聽完對方的話就急著下結論。他引用聖經經文:「你們中間若有人自以為有智慧,倒不如變作愚拙,好成為有智慧的人。」真正的智慧,是放下自我,耐心聆聽,讓對方有空間把話說完。
三、自我中心會妨礙傾聽
金老師強調,「我」的干擾往往是傾聽最大的敵人。許多人會想展現自己的聰明、怕對方失望、急著找解方,但真正有效的陪伴,是放下自我,將注意力專注在對方身上。唯有放下「我想說什麼」、「我想幫他什麼」的念頭,才能真正與對方連結。
四、傾聽的界線:有時不聽也是一種誠實。
有些故事太沉重,不是每個人都準備好能承接的。金老師建議,當我們面對難以承受的內容時,可以坦率地告訴對方:「這個話題我可能還無法面對,是否可以談其他的?」這種誠實的表達,比假裝能聽卻內心崩潰來得健康,也更能維持人際間的真誠與尊重。
五、傾聽的練習:邀請與專注
要真正學會傾聽,需要日常的刻意練習。金老師鼓勵大家主動邀請孩子、配偶或朋友分享近況,並明確地給予「我想聽你說」的訊號。練習時可模擬「假裝喝咖啡」的情境,讓對話變得輕鬆自然。他提醒,夫妻間的傾聽特別重要,因為情緒往往容易被牽動,更需要有意識地練習聆聽而非反駁(糾正、辯解…)。
六、從表達到感受:專業傾聽的技術
在技術層面,金老師分享傾聽的四個重點:
1. 保持視線水平,距離適中,讓對方感到舒適;
2. 運用點頭、眼神、簡單語助詞如「嗯哼」來表示關注;
3. 適時重述對方的話,確認自己有聽懂(剛開始練習時每句都要復述);
4. 察覺並回應對方的情緒層面,而非僅是文字內容。 這樣的聆聽,能幫助說話者更清楚自己在想什麼,也讓他感受到真正被理解。
七、處理複雜情緒的藝術
傾聽不只是對現在的情緒反應,也能捕捉說話者對過去經驗的複雜感受。金老師舉例,有人說起當兵的苦卻帶著驕傲語氣,表示得意於自己當時能承受如此巨大的苦。又如,有人分享酗酒帶來的破壞行為時語帶得意,傾聽者可點出這些矛盾情緒,協助對方認識內在衝突,進而尋求改變的可能。
八、傾聽是點燃自癒力的開關
真正的傾聽能幫助對方從碎片式表達中,慢慢回溯並整理出情緒與思緒的脈絡。金老師強調,我們不是要「解決」對方的人生,而是陪伴他看見自己的力量。他說:「每個人都有能力面對自己的處境,傾聽只是讓那份力量被喚醒。」這樣的傾聽,是愛的展現,也是一種成全(即使是最完美的建議、指引,也是對當事人解決問題自信心的打擊)。
九、讓孩子練習表達,是傾聽的延伸
面對下一代,傾聽更是教育的一部分。金老師提醒,現代孩子因為3C產品影響,表達能力與情緒辨識能力都較薄弱,大人應多花時間陪伴,協助他們表達內心想法。當孩子說「我好熱」時,不要立刻幫他開冷氣,而是引導他說出具體需求與情緒,讓他學會思考與表達。
十、傾聽,是一生的操練
最後,金老師回顧自己學習傾聽的過程,從張老師的訓練開始,到實務經驗中不斷調整與成長。他認為,傾聽不是天賦,而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需要時間、練習與愛。他鼓勵聽眾:「願我們都成為願意傾聽的人,讓這個世界,多一些被理解的力量。」
主持人後記
聽完金克剛老師的分享,我的心裡有很深的感動,也有很多反思。原來傾聽不是單純地「聽」,而是放下自己、專注在對方的生命經驗上。尤其在這個資訊爆炸、節奏快速的時代,我們更容易失去靜下心來聽的能力。但金老師讓我明白,傾聽是一種愛,是給對方空間、給對方力量的行動。願我們從今天起,也練習慢下來、靜下來,真誠地聽,深深地懂,讓愛在傾聽中流動。
受訪嘉賓:金克剛老師-諮商心理師
現(兼)任於淡江大學、犯保協會、北市勞動局就服處等機構,並受聘於多位諮商心理師為其長年個別專業督導。以交流分析學派及整合學派為執業專長。
needs RADIO全球廣播網
《開心一點》(謝瑞蘭主持)
台灣時間
首播 週四09:00
重播 週四17:00/週六21:00/週一05:00
needs RADIO收聽方式
1. 手機收聽可下載「myTuner」App→點選右下方「搜尋」→輸入「needs RADIO」
2. 電台官網
https://www.needsradio.org.tw/ →點選黑色播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