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Multithumb found errors on this page: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s://fbcdn-sphotos-h-a.akamaihd.net/hphotos-ak-xfa1/v/t1.0-9/10690004_900145470020399_7048368892357864531_n.jpg?oh=fddcea5fcef18380011b9228eba1b531&oe=55267C9B&__gda__=1430156973_4f009dc4ee7dc4637b614992a9bd07d2'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https://fbcdn-sphotos-h-a.akamaihd.net/hphotos-ak-xfa1/v/t1.0-9/10690004_900145470020399_7048368892357864531_n.jpg?oh=fddcea5fcef18380011b9228eba1b531&oe=55267C9B&__gda__=1430156973_4f009dc4ee7dc4637b614992a9bd07d2'

alt

台灣民眾票選2014年最令人驚愕的一件事,是我們的南部重鎮--高雄,竟然發生石化管線氣爆事件。
在重建過程中,台積電精準且迅速地投入,更加確立了所謂「企業社會責任」標竿產業的美譽,甚而,使其他產業將善款委由台積電統籌。

然而,這其中有相當嚴肅的許多思考 :
近年來,說起台灣的第三部門(NPO、NGO)活躍程度,可說舉世聞名;但是,

第三部門的熱心公益會不會成為政府應做卻未做的藉口?

到底第三部門與政府彼此建設性幫補的「具體模式」為何,彼此分工的權責界線在哪裡?

另一方面, 企業社會形象是台灣最流行的概念,但長久以來,卻被約減化為翹翹板的兩端,一端是生存現實,

另一端則為崇高理想,而這兩端點此消卻彼漲。然而,真相是這樣子嗎?

《觀點會客室》專訪台積電資深副總經理暨財務長何麗梅女士,她同時肩負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公益平台的召集人。以下為採訪摘要 :

【除了捐款,更重要是投入實際行動】
張董事長在很多場合都談過企業經營要平衡利害關係者的利益,他定義了三個主要的角色 : 股東、員工、社會。

其中,企業參與社會,到底該以甚麼角度與型態? 有三點 : 正面的示範;

要保護環境,因為我們生產製造,對節能減碳、廢水處理等,要負起責任;第三個是社會參與。

關於社會參與,很多人會解釋為捐款,這我們當然也做,但我認為更重要是「以企業本身專業,透過行動實際投入」。

所以,這次的高雄氣爆事件我們希望能示範的是 : 親身參與。因此,金錢再加上實際投入,可能效能會更大。

這其中包含了兩個角度,對社會、也對員工,讓員工知道公司在想甚麼。當然,也希望對產業界示範一種社會參與的「模式」。

我相信有許多產業也有心,但不知道該怎麼做。

因此,在台灣SEMI(國際半導體設備與材料產業協會 - Semiconductor Equipment and Materials International)號召下,

共21家公司共捐錢4000多萬元讓台積電來統籌這件事。

他們表示,「這可能是種模式,以後也能如此。」我告訴他們 : 「台積電擅長建廠,然而,不同企業有不同專長,可以去思考哪些部分可以『親力親為』。」

這次,許多人好奇台積電動員規模,(好奇這些投入現場的同仁,如何兼顧本身既有職責)其實是動用不到十個人的工程團隊,

還加上我們的廠商中有建築專業,共動員了2個營造廠、與2個公司,來做專業協力,關鍵是,「台積電是站在運籌帷幄的統籌角色。」

【公益之舉對於政府而言,是使其更退縮的藉口? 或建設性地彼此幫補?】
問 : 氣爆災區的居民其實大多都溫飽無虞,為什麼會認為他們為什麼不能自己完成呢?
答 : 我們碰到有受災戶說 : 「我們不要捐錢,而是要趕快恢復,但找不到工人、找不到機具!」而這些台積電的協力廠商都能實際地提供幫助。

問 : 重建過程中,非政府力量的結構性投入,若在「有效的政府運作」下,本來就會發生嗎?
答 : 我不太曉得政府的法規,但要動用政府資源有非常非常多程序,我不是說不會發生,但可能會很慢發生、或無法發生。

從人民的角度,只不過是要求盡快「恢復正常生活」,這時因為NGO與企業是能比政府有彈性,這比政府快。

Q : 台積電的角色對政府而言,是建設性地影響,還是會使政府應做的事卻更有藉口退縮呢?
重建時若是牽涉到「公共工程」怎麼辦,這界線與政府達成的共識在哪裡?

我們不斷去界定兩邊的角色,我們不是政府、也不希望overdo,我們做到「適當程度」就交還給政府。甚麼是是當程度呢 ? 企業可以做的是「不牽涉到公共工程」,具體說就是 :
1兩鴻溝旁建圍籬
2.幫人民修房子

3.交通打結處建便橋 。
也就是說,基本地「安全」「交通」「居住」的需求。

【社會責任VS.講本逐利,翹翹板兩端?】
問 : 一般來說,我們會分野說,這邊是公益事業、這端營利事業。
企業社會責任這事在台灣引起許多注意,這到底企業發展中對利益的觀點有更宏觀定義,還是,就如此分野?

答 : 有些事情不能把獲利放第一順位,例如環境保護,要節水節電、有廢棄物質處理、符合公安要求等。「有些事情該做就要做,而非他很貴所以我不做。」

不過這些事(指社會責任)無論怎麼做,都要花資源,重點是,如何有效率地做。

另一方面,當在一個灰色地帶時,企業要從長期的觀點來看,有時今天沒效益,但有intangible benefit,或長期來看會回收。

比如你照顧員工,訓練成本變低,更別提對公司的向心力,事實上,將來會回收。
比如節水節電,去年台積電為此花了約100億,但省水省電了,每年都有其回收,longtern會回收。比如CSR做得好,投資者會認同你會買你股票,公司valuation會提升。

這要看大、看遠一點,這必須是「整體的觀點」。

【本節目由needs RADIO與台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 共同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