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墮胎不再由憲法保障…逢高度爭議案時,「羅訴韋德案」對台灣的四點借鏡】《觀點會客室》2022-07-04(一)首播
直到2022年6月24日被「多布斯案」(Dobbs v. Jackson Women’s Health Organization)推翻前,「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都一直被視為美國憲法保障女性享有一定程度墮胎選擇自主權的關鍵,而現在,美國各州政府可以立法禁止女性進行人工流產。
近六年,台灣「進步」價值與傳統價值交鋒不斷,從2019年5月24日,大法官釋字748將同性婚姻合法化,到2020年5月29日大法官釋字791將通姦從《刑法》中除罪,推著討生活已不算容易的台灣人民上火線,要為自己的後代子孫定下「價值的框架」。
美國這場巨變帶給我們甚麼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在《觀點會客室》專訪中指出,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當美國墮胎不再由憲法保障…逢高度爭議案時,「羅訴韋德案」對台灣的四點借鏡】《觀點會客室》2022-07-04(一)首播
【猴痘十問!迎戰侵台猴痘「三防線」─專訪王任賢醫師】《焦點話題》2022-06-30 (四)首播
「雖然台灣的第一例病例,是收治於負壓隔離病房,但這並不表示猴痘是呼吸道傳染病」,「而猴痘在各國常見男男親密接觸者的爆發來看,猴痘應該是種透過親密接觸的傳染病,又因規模尚小、所以空氣與飛沫傳播機率可能也滿低的」,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在我們專訪中指出。
截至6月26日止,猴痘已遍佈全球54個國家,有近4千多例確診個案,疫情逐漸從歐、美擴散至亞洲,目前韓國與新加坡皆有境外移入病例,台灣也於24日確認首例境外移入個案,為20多歲的本國籍男性。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疫後共存時代03〉「恩恩事件」與「火化之亂」惹議!指揮中心面對人命與人倫,更應做的事】《焦點話題》2022-06-09 (四)首播
新冠確診死亡人數已破三千,死者幾乎皆在廿四小時內火化成灰,家屬因讓至親孤獨逝世也無法追思而深感遺憾,指揮中心的火化流程指引惹議,然而,如何兼備防疫與人情考量?染疫幼童恩恩不幸病逝令人遺憾,但如何避免下一位找不到病床的「恩恩們」?
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對我們指出,染疫童不幸病逝的「恩恩事件」,網民劍指新北市政府,但法定傳染病人要找到隔離病房住院,「唯一的途徑只能打1922找『傳染病防治醫療網』要專責病房,即隔離病房的空床與調度權力,是在中央、而非地方政府」;他解釋,「傳染病防治醫療網」分六區(北北基、桃竹苗、中彰投、雲嘉南、高高屏、澎湖與花東),各區由中央政府設指揮官;然而,現在與SARS時的法源雖相同、但執行組織一比較,第一,1922現因過量接案、所以未有好訓練、不夠清楚精準轉介;第二,從去年就看到救護車與計程車載著病人街上繞、到處找不到病床,這是「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沒發揮功能,遭弱化成專家委員會這類參謀單位(如醫療網的台北區指揮官是張上淳,但同時擔任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疫後共存時代03〉「恩恩事件」與「火化之亂」惹議!指揮中心面對人命與人倫,更應做的事】《焦點話題》2022-06-09 (四)首播
【當「無預警大停電只賠一兩元」成新常態,法律學者籲大眾權益自保應這樣】《觀點會客室》2022-03-21(一)首播
貴重家電損壞!公司工廠的辦公器具與專業儀器故障!生病而需靠儀器維生的家人生命受到威脅!無預警大停電所造成損害,政府有責任賠償嗎?
近年屢屢停電,而到「全台大停電」級、並長達「數以小時」計,自2016年蔡政府全面執政以來,也達5次,比起過往,這樣次數可謂「新常態」,而最近一次3/3,台電提出「基本電費95折」之賠償方案,但具體往往只酌減幾元電費。
「若根據目前台電對民眾的《台灣電力公司消費性用電服務契約》,很難要求應有賠償!例如依據第19條,不但沒清楚規範台電應付責任、甚至要求消費者自備發電機、補償還只是『基本費』千分之三,這種種並不公平,民眾應請立委去要求行政院消保處儘速檢討」!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主任暨科技法律研究所副教授翁曉玲直言。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當「無預警大停電只賠一兩元」成新常態,法律學者籲大眾權益自保應這樣】《觀點會客室》2022-03-21(一)首播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5〉通膨巨浪!錢放銀行、房、地、投資工具?專家這樣預測並提避險良方】《焦點話題》2022-01-20 (四)首播
2022年最受矚目事宜,包括軍公教調薪調薪4%(25年來軍公教調薪幅度最高一次),又基本工資從24000元上漲到大約25250元,預計牽動物價再上揚,此其一;日前行政院長陳冲1/4指出,通膨可能是2022年「新常態」,此其二;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於2021/12/21示警指出,2022年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預期將達到2.04%,比2021年還要來得更高,且連續兩年都會破2%的通膨警戒線,此其三;行政院主計總處在本月6日公布物價統計時指出,2021年12月通膨率2.62%、已連續五個月超過2%通膨警戒線,其中外食費漲幅更創近81個月新高、全年通膨率1.96%也創下近13年新高,此其四。
通膨何時遇盡頭?買房與地,就穩賺不賠?台灣少子加上高齡化雙重襲擊、又近兩年「生不如死」即人口減少又需求下降時,房價會崩盤嗎?會是甚麼時候?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5〉通膨巨浪!錢放銀行、房、地、投資工具?專家這樣預測並提避險良方】《焦點話題》2022-01-20 (四)首播
【〈疫戰攻防‧權威專訪12〉王任賢:面對Omicron,不該升三級、是時候「與病毒共存」!】《觀點會客室》2022-01-17(一)首播
在我們的專訪中,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王任賢醫師指出,連經驗豐富的醫師都很難靠問診分辨是感冒或新冠變種病毒Omicron,唯一只能仰賴篩查!他說,這也說明新冠變種的方式,越來越像那四種舊冠病毒,即是多上呼吸道症狀、極少重症、疫苗覆蓋率高之下也少長期免疫後遺症,並且,對於接種第三劑疫苗的必要性,這就像「拿去年流感疫苗圍堵今年流感」,畢竟市面上的新冠疫苗都是用原始病毒株、而非變異株所研發而成;他正色指出,「我認為在目前台灣疫苗覆蓋率已八成,與其升三級、瘋搶第三劑,不如學習與病毒共存」!
如何避免機艙內的傳播風險──例如最好別機上用餐、使用N95而非外科口罩嗎?德英美日等醫療大國都開打第三劑,面對所謂「無止盡的接種疫苗,不如感染致死率較低的Omicron讓身體有抗體」,該如何看?美國默沙東(Merck,又稱默沙東、MSD)與美國輝瑞(Pfizer)兩大藥廠,都有出解藥、台灣也引進,究竟解藥到底有沒有效?歡迎收聽!
※來賓:王任賢醫師(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 / SARS 期間曾任疾病管理局「中區傳染病防治醫療網指揮官」)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疫戰攻防‧權威專訪12〉王任賢:面對Omicron,不該升三級、是時候「與病毒共存」!】《觀點會客室》2022-01-17(一)首播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4〉通貨膨脹,現金為「亡」!抗漲,瘋買房?】《焦點話題》2022-01-06 (四)首播
前行政院長陳冲1/4指出通膨可能是「新常態」、也有人戲稱「現金為『亡』」、不該再傻持現金,又無法出國而熱錢流向房市,所以,現在買房,是正抗漲、或被當「盤子」?然而,對於已於這兩年買房的族群,通膨就可能升息、首當其衝就是房貸,又工資與工料雙漲、衝擊裝潢這種現金錢坑,這類人將面臨甚麼挑戰、如何因應?
主計總處2021年十一月公布最新薪資統計結果,2021年前9月全體受雇員工總薪資平均為5萬7,095元(加計年終獎金、績效獎金及加班費等非經常性薪資),對於薪情位於均值的廣大族群,面對資金規劃、選屋、賞屋、議價、簽約,有哪些「眉角」?歡迎收聽!
※來賓:徐佳馨(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房市專家教你買一間會賺錢的房子》、《30堂千萬房產課》《買房必懂的21件事》)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4〉通貨膨脹,現金為「亡」!抗漲,瘋買房?】《焦點話題》2022-01-06 (四)首播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3〉時代必考題─專訪暨大管院陳建良院長】《觀點會客室》2021-12-20(一)首播
當元宇宙、物聯網IoT、智慧工廠、人工智慧在取代實際人力前夕的人機協作、大數據、 5G到6G,科技日新月異改變了生產、甚至生活,但經理人多是「數位移民」的資深從業者,該如何「答題」?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現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坦言,這種影響是不分學界與業界的,「數據分析與程式設計是必備能力,以暨大管院為例,對學生的訓練,這是必修課程,甚至EMBA的經理人、做教授的,也必須認知數位的力量對生產、開發、消費的影響,所以經理人應終身學習、不斷進修」。
不論藍營或綠營當家,經濟自由化(如申請加入區域經貿組織CPTPP),常是共通的努力,不過,台灣的勞動條件屬於已開發國家之列,開放首當其衝對於技術門檻不高而替代性高的服務業勞工、但又占我國六成主體,其薪資可能會有影響嗎?如何因應?陳建良指出三個觀察層面,首先,最受影響應該是製造業、農業,而非人力的流動,也就是貨品、包含成品與半成品如零件,加入區域經貿組織則外貿關稅較少甚至降到零,增加了價格競爭力,貨物能於區域經貿夥伴國之間流通、達到彼此互補;第二,確實會有勞工的流動,但本勞與外勞應該是「互補而非替代」的關係,這是任一政府所致力的;並且,在人力資本越來越重要的少子化年代,本勞更要提升自己的工作技能的不可取代性,開放應是個轉機、而非危機。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3〉時代必考題─專訪暨大管院陳建良院長】《觀點會客室》2021-12-20(一)首播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2〉物價總指數攀九年新高!當錢包厚度落後通膨速度,所應知道的事】《焦點話題》2021-12-09 (四)首播
建材漲、房價漲,如今常民口腹的小確幸也不保,便當漲、連鎖餐飲店漲、連自己下廚的食材都漲,萬物齊漲!主計處日前發佈十一月消費者物價總指數(CPI)年增率達百分之二點八四,不只連四個月高於百分之二的通膨警戒線、並攀上近九年新高點,主計總處強調「不是通膨、而是上漲」,不過,這有盡頭嗎?對此,曾任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委、現為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兼管理學院院長陳建良說,現在並非單一品項變貴、而是萬物齊漲,因此這就是所謂通貨膨脹,此其一;物價上漲不是壞事,若溫和,又工資所得上升不小於物價上漲,這代表整體福利水準進步,然而,目前物價總指數攀上九年新高峰、又工資暫仍沒上漲,因此要留意看購買力會不會下降,造成景氣衰退,此其二;這波的漲幅與新冠疫情衝擊物流與進出口相關,但影響是長期或短期,還預測不出來,此其三。
應期待政府平穩物價嗎?陳建良說,政府很難控制物價,只能看有沒有哄抬,並且民主國家中經濟學者幾乎沒人想控制物價,因為物價是經濟運作有效率的信號、需被尊重,例如台灣的電價,政府一直去控制其在很低廉的水準,這樣真能效率用電嗎?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2〉物價總指數攀九年新高!當錢包厚度落後通膨速度,所應知道的事】《焦點話題》2021-12-09 (四)首播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5〉萊豬等同毒豬?毒物專家正反交鋒這麼說】《觀點會客室》2021-12-06(一)首播
萊豬等同毒豬?政府一再說食安講求科學證據,但此議題是「CODEX(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兩票之差」與「 6-1位健康男性的人體風險評估」,是科學、或政治?
蔡政府的「108食用肉品暴露萊克多巴胺之健康風險評估報告」,委由成大醫學院環境醫學研究所/環境微量毒物研究中心所完成,當中提到,對於坐月子期間會吃腰子(腎臟)補身體的婦女需要留意;關於這份報告的要點?
萊劑透過烹調仍不大會破壞嗎?可能的副作用、哪些人是敏感族群、代謝的速度、中毒會有甚麼反應?比起其他公共議題,食安並非「身外物」、又國人飲食習慣中豬肉的比例遠高於其他肉類,該怎麼看?歡迎收聽!
※來賓:(按姓氏筆畫排序)
+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暨公共衛生學系系主任)
+顏宗海(長庚醫院‧腎臟科教授級主治醫師暨毒物研究中心主任)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5〉萊豬等同毒豬?毒物專家正反交鋒這麼說】《觀點會客室》2021-12-06(一)首播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4〉四個同意/不同意?!投票,您看政策的專業、或政黨的籲請─專訪侯漢廷議員】《焦點話題》2021-12-02(四)首播
「四個都同意、台灣更美麗」?「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依據國政基金會與台灣民意基金會於11/30民調,值此四案公投倒數階段之際,四案中三案會過、目前僅核四重啟案落後;若公投案有越來越頻繁的趨勢,為了自己好,我們如何從關心「政黨」的籲請、到更多關心「政策」的專業?票,到底該怎麼投?
核安與核廢,是即使連較支持核能的國民黨陣營,都有不同調的問題,如拋出「三個同意一個尊重」的幹部級立委、「作為11年核安監督委員會主委」而無法支持的地方首長;台北市議員侯漢廷在我們專訪中,針對民眾最憂心爭點具體回應道,應根據2018年「以核養綠」公投案,此一直擊民進黨當局意識形態,基於國家機器掌握在其手中,在此「之前」所做的相關調查,較具公信力,因此,關於斷層的「死活」,經濟部中央地調所之前的報告即指出其為死斷層,並且現在熱議的海外斷層,是個透過會議中討論出、而非調查出的結論,此其一;而核四的耐震度與抗海嘯的防護,是達七級以上、並且四級以上地震即停機,還建築了一個即使連宜蘭平原都遭淹沒的海嘯、都能因應的14尺高牆,此其二。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4〉四個同意/不同意?!投票,您看政策的專業、或政黨的籲請─專訪侯漢廷議員】《焦點話題》2021-12-02(四)首播
【〈COP26國際傳真03〉李遠哲:我國人均碳排與抗暖行動淪後段班,政府因應力道應加強!】《觀點會客室》2021-11-29(一)首播
「諾貝爾獎得主們正發起連署,邀請各國當局減少軍事經費、以挹注到抗暖化行動,我會加入」,「中美要合作,共同的敵人應是暖化」!「以人均碳排而言,台灣達11公噸以上、比碳排總量冠軍中國大陸7公噸還高,而且我政策的減碳力道在國際是後段班」!曾任國際科學理事會會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院士於我們專訪中,再三地強調台灣抗暖化行動務要加大、加深、加快。
台灣有世界最低的水價、電價,導致高排碳、高資源使用的「體質」,而水電價格正常化,似乎是「政治馬蜂窩」,鮮少政治領袖願做,這種路徑依賴,轉型契機何在?李院士指出,近期公共建設聚焦討論又高鐵南延、又基隆捷運,但我不贊成這樣資源配置、而應把錢花在綠能發展上,並且徹底檢討稅率,他說,重視永續的挪威前總理2018年訪台時驚訝道,台灣不產石油怎麼石化工業還這麼大!這說明了我們的工業項目需檢討,不該在持續內部成本外部化!
普遍認為,高碳排國家將失去國際分工的經貿位置,以出口為命脈的台灣,會受到甚麼具體衝擊?然而,應做卻難做的減碳作為,在政策溝通與研擬,有甚麼「他山之石」的國際典範、或該如何籲請政府?12/18的四案公投中一半即是能源議題,該如何看三接遷離案、核四重啟案?歡迎收聽!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COP26國際傳真03〉李遠哲:我國人均碳排與抗暖行動淪後段班,政府因應力道應加強!】《觀點會客室》2021-11-29(一)首播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3〉三接外推案該遷?公投反方趙家緯:燃氣不增,更高碳排與空汙的燃煤難減】《焦點話題》2021-11-25 (四)首播
三接有天險與區域風險,何解?天然氣仍屬化石燃料、支持三接等同減碳遲滯?曾於深澳燃煤電廠案力主反對的趙家緯博士,這次出任公投意見發表會的反方,在我們專訪中他表示,燃氣不增、更高碳排與空汙的燃煤難減,並且,燃氣是在綠能占比還沒辦法短時間衝高時,較乾淨且不可或缺的替代方案!
從大家最關心的說起!三接緊鄰大潭、環科、桃科、觀音等4個工業區,高雄氣爆與黎巴嫩港口大爆炸,殷鑑並不遠,另一方面,建設中的三接,2020年三月與十一月都發生工作船擱淺、夏天颱風還沒進來就遇工作船以海象不佳而必須駛離躲避之實,上述兩點,難道沒有更好站址?這幾天發表會中,反方代表詹順貴律師表示,天然氣比例上不來、憑什麼說2050年要淨零碳排;然而,國際2030年減碳45% 對比我政府說20%有倍差,那我們此刻支持三接外推,會不會就是支持減碳遲滯?又,在5月的全國電力供需報告,機組8、9沒三接也能啟用於明後年,且目前大潭全靠管線從台中輸氣到大潭,三接非供電量的必要吧?!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3〉三接外推案該遷?公投反方趙家緯:燃氣不增,更高碳排與空汙的燃煤難減】《焦點話題》2021-11-25 (四)首播
【〈COP26國際傳真02〉高碳排國家將失去國際分工的經貿位置!把脈台灣,何為轉型良帖?】《觀點會客室》2021-11-22(一)首播
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再次敲響「全球碳市場建置」與「減碳」的警鐘,高碳排國家將失去國際分工的經貿位置!以出口為命脈的台灣,有著世界最低的水價、電價,導致高排碳、高資源使用的「體質」,而水電價格正常化,似乎是「政治馬蜂窩」,鮮少政治領袖願做,那麼,甚麼是轉型的機會之窗?
中央研究院經濟所研究員蕭代基直言,水電價格已從經濟考量成政治力量,需有國際壓力;他說,關於碳稅,加拿大卑詩省將碳稅收入返還人民,不僅落實環境正義,公民收入也因此提升,減碳政策便能得到社會認同;並且,台灣必須參與在全球氣候行動中,例如參考瑞士與歐盟碳交易市場連結(link)的模式,不與國際碳交易市場脫鉤。
立委洪申翰說,氣候變遷應不只單純環境議題或經濟議題,「而是國家發展的風險管理問題」;他解釋,風險包括兩層面,大自然的風險、與各國堆高碳管制的風險;而氣候相關法案與工具,不只是為了提高成本而已,「而是改變台灣的體質」、「與國際接軌」。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COP26國際傳真02〉高碳排國家將失去國際分工的經貿位置!把脈台灣,何為轉型良帖?】《觀點會客室》2021-11-22(一)首播
【〈COP26國際傳真01〉三大關鍵議題:2030年減45%、減煤、碳交易!台灣轉型遲滯如何因應?】《焦點話題》2021-11-18 (四)首播
COP26聯合國氣候峰會剛落幕,如何解析這次成果?台灣作為以外貿為命脈的中小型經濟體,又如何牽動我國發展?
眾所周知的《格拉斯哥氣候協定》(Glasgow Climate Pact)有三,呼籲將2030年碳排較2010年減少45%,達成「逐步減少」未使用碳捕捉技術的燃煤發電,並建置全球碳市場。
台大風險中心主任周桂田多次強調,氣候議題不只是環境、綠能、核能存廢的議題,也是經濟、產業、分工鍊等系統化議題;他說,臺灣過去的成功是建立在「褐色經濟」上,造成今日轉型的絆腳石,他解釋道,「高排碳、高汙染、低薪、低電價、低水價、在農地上建違章工廠等發展模式,導致環境與健康成本外部化,讓臺灣的變革遲滯了近20年」。
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許晃雄表示,因科學家研究指出,本世紀末全球將增溫攝氏2.4度到3度,因此,除了「減排」,也須「調適」;他認為增溫後果不堪設想,屆時可能出現的情境是:台灣的夏天將長達數月、隨著暖化程度越強則極端氣候降雨量會增加與強度增強,「對水資源、災害防治都將是巨大挑戰」;他建議,除了加快立法,也應將「氣候調適」專責篇章納入,並且,成立「獨立專家審議委員會」,提供政策科學依據。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COP26國際傳真01〉三大關鍵議題:2030年減45%、減煤、碳交易!台灣轉型遲滯如何因應?】《焦點話題》2021-11-18 (四)首播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2〉核能助攻減碳?國際掀復興潮?重啟核四才不會缺電?有影嘸─專訪趙家緯博士 】《觀點會客室》2021-11-15(一)首播
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博士接受我們專訪時指出,各國政府與企業紛紛宣示2050年達淨零碳排、代表九成電力來自綠能,要求的是「彈性」、較不同於傳統的「穩定」,因此搭配的往往是水力、天然氣、儲能技術,而非傳統又較沒彈性核能、燃煤;我們追問,若使用首富比爾蓋茲與美國能源部長推崇的新一代「小型模組化核能反應爐」,聽起來不但乾淨、又能核廢料再利用呢?他回應,連美國都還沒真正研發出、更何況台灣既有的四座核電廠沒一座是啊,此其一,並且,核廢再利用、有核武擴散疑慮,此其二,這比大型電廠來得成本高又核安風險沒削減,此其三。
然而,小英政府全面執政中,數度大停電,甚至在2021年一週停兩次、其中有次政府坦言電不夠,當我們面對台商回流、高科技製造業因應全球晶片缺不斷擴廠、電動車革命,這種種高耗電發展,核四會不會是缺電解方?趙家緯指出,單就期程來看核四重啟就有「7+N年」時耗,含地質再調查、水保、環差、原能會審查、台電整建廠區等,此其一,核一到核三廠延役則有燃料池滿、於法不合等等既緩不濟急又棘手的問題,此其二,2021年的全國停電已比2017年八一五全台大停電,危害更小,這是風險控管的進步,此其三,並且當已開發國家與大廠如Ford、Volvo,紛紛加入不久將來要禁售汽柴油車時,我們目前車輛就算全換成電動車,僅增加快6%用電量,更何況儲能電池還能替電網做出用電調節。
- 詳細內容
- 分類: 1觀點會客室(陳瑋)/首播週一21:00/重播週二07:00/週日19:00/週一06:00
閱讀全文: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2〉核能助攻減碳?國際掀復興潮?重啟核四才不會缺電?有影嘸─專訪趙家緯博士 】《觀點會客室》2021-11-15(一)首播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1〉拼裝老骨董?廠在斷層上?重啟耗N年又N元?回應核四重啟六大爭議──專訪前廠長王伯輝】《焦點話題》2021-11-11 (四)首播
「三年VS. N年又N元」?!關於重啟,領導核四建造與封存的前廠長王伯輝指出「三年可重啟」,依據何來?然而,台電11/2卻指出,會耗時7+N年是包含了,「安全強化與測試、廠家重啟新約談判、地質再調查和廠房結構與設備需耐震評估、數位儀控汰舊換新、重請建照,這,還只是1號機,另外,2號機有1777件零件挪用,重啟更是遙遙無期」等。
「一號機已完成VS.一號機試運轉未通過」?!核四廠中就兩台機組,主持一號機測試的王伯輝、與學者前清大原子科學院院長李敏都說,一號機已經過完整測試、並獲國際組織世界核電廠協會(WANO)、歐盟與歐洲核能安全管制機構(ENSREG) 掛保證通過,然而,台電簡報11/1「一號機試運轉未通過 、二號機施工未完成」;並且,監察委員田秋堇11/10指出經2年調查發現,核四至今尚未通過完整測試、未符合安全要求,但前經濟部長張家祝在103年卻宣布核四安全無虞,真相是甚麼?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Cross Fire!四大公投系列01〉拼裝老骨董?廠在斷層上?重啟耗N年又N元?回應核四重啟六大爭議──專訪前廠長王伯輝】《焦點話題》2021-11-11 (四)首播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1〉人工智慧搶飯碗?護國神山的全球在地化?數位時代的人才關鍵力─專訪佘日新教授】《焦點話題》2021-10-28(四)首播
「這是人力生死存亡之秋」、「關於搶飯碗,機器人可能搶藍領、流程機器人(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甚至搶走白領」、「必須掌握趨勢、不斷提升技能、充實知識、適應人機協作」,佘日新教授,現任逢甲大學企管學系講座教授、曾任經濟部下專門產業輔導的中衛發展中心董事長、與暨南國際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在我們專訪中語重心長道。
事實上,人工智慧、物聯網IoT、5G、中美對抗、氣候緊急,聽起來離我們很遙遠,但是,網購、車用電腦晶片一片難求、已開發國祭出高補貼邀台積電到當地設廠而稀釋了神山的「護國性」、蘋果要求其轄下供應鏈百分百用綠能(RE100)、最快2026年歐盟開徵碳邊境稅、被金管會要求撰寫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越來越多,這種種,卻非常貼近我們的生產、生活、甚至生存。
- 詳細內容
- 分類: 4.焦點話題(陳瑋) 首播週四21:00 重播週五07:00 週六21:00 週日12:00
閱讀全文: 【〈明天,我們還追得上嗎01〉人工智慧搶飯碗?護國神山的全球在地化?數位時代的人才關鍵力─專訪佘日新教授】《焦點話題》2021-10-28(四)首播
【110年總統府前國慶大典「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現場轉播】
10月10日上午8:40,觀點新聞編採團隊在總統府前國慶大典現場,全 ◆ 程 ◆ 轉 ◆播「民主大聯盟‧世界加好友」,中華民國110年國慶大典。
敬請鎖定:needs RADIO www.needsradio.org.tw ,或 hichannel收聽連結 https://reurl.cc/nnM3y8,或大陸收聽請百度「needs RADIO」
* 一同祝福中華民國,生 ◆ 日 ◆ 快 ◆ 樂! *
(原節目時段暫停播出,敬請見諒)
- 詳細內容
- 分類: 即時新聞
【動物傷人、嚇人,飼主應負擔什麼責任?】《法律綸語》2021-10-08&2021-10-15(五)首播
在臺灣,飼養動物的數量及比例越來越高。不少人家裡不只有養,甚至養的還不只一隻。而種類上更是五花八門,從狗、貓、鳥、魚等常見的,到鱷魚、蛇等比較少見或具危險性的都有。
只是在喜愛動物、飼養動物的同時,卻也發生越來越多動物傷人、嚇人的事件。因此特別製作專題,分2周探討飼主的保護義務、防止飼養的動物傷害別人所應思考的面向和傷人後的刑事、民事和行政責任,以及如果不是傷人而是嚇人時的責任。
其實,飼主不只要保護自己飼養的動物,更要保護其他人或動物不受自己飼養的動物傷害。
按動物保護法第7條:「飼主應防止其所飼養動物無故侵害他人之生命、身體、自由或財產」。
如果飼養的動物仍傷人,即表示飼主保護義務做得不夠好,而會被認為有過失。
- 詳細內容
- 分類: 5法律綸語(梁樹綸律師) 首播週五22:00 重播週六08:00 週日15:00 週一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