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20210622微聲盼望
(撰文/needs RADIO陽明)
2021/06/22
“....就像層層的浮雲,那麼悠然,那麼自在!”(伯恩斯坦)
這首由德國巴洛克時期的作曲家--帕海貝爾(Johann Pachelbel 1653-1706)的創作,可以說是眾多的古典音樂作品中,被各方選用配樂的搶手之作,它並沒有特定的曲名,只冠上了一個曲式上的學名,叫作“卡農”,其實卡農,就是一種像是輪唱的樂曲形式,我先唱一句,你在我唱第二句的時候,你再開始唱第一句.....小時候,參加救國團營隊的時候,每次首度團員會師之際,都會唱的一首歌:“我來唱一首歌你們來合...”就是用上述的那種輪唱的方式唱的,而卡農,意思一樣,只是用器樂來演奏,而非人聲的演唱。

 

帕海貝爾的那個年代,樂理的發展,完全不是如今這麼有規則的,德奧有德奧的主張,義大利有義大利的主張,再加上法國、西班牙、英倫三島....簡直就是一個“亂”字,帕海貝爾是個德國人,我們都知道,在巴哈的努力整合之下,最終樂理的結構,還是以德奧派的主張大幅勝出,成了後世的唯一規範,而帕海貝爾的見解,當然也出於同源,再加上他在當時,是一名頗有好名聲的音樂教育的從業人仕,所以他就用“卡農”這個樂理的定義,創作了這首普教各方的樂曲,本質上,這是一個樂曲型式的教案!
在帕海貝爾那個年代,樂團樂器的發展,遠不如後來浪漫時期的完整,所以他的器樂作品,就只有運用絃樂器來構成,但反而成為此曲的特色,因為絃樂延綿不斷的特色,形成了就像是滿天浮雲,千里展延的氣勢,不疾不徐的飄過眼界,雲的自由自在,雲和光線映照後的華麗,雲在幽明間的淡定,這眾多對天際彩雲飛翔的印象,當我們閉目聆賞帕海貝爾這首作品時,多有如歷其境的感受。
也許,我們作為一名愛樂者,這首“卡農”的教學目的,不是我們面對它時需要期許的結果,反而是樂曲間所呈現的音情,才是令人迴盪不已的所在,雖然說,作曲者的目的,是為了展現樂理的必要性,但,創作之際,在帕海貝爾心靈的深處所泛起的情境,誰說不可能就是一個凡夫俗子曾經的生活印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