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20210223(整理自2021-02-23 & 03-02播出的《知心人語》,由王伊妮撰寫)

來賓劉靜貞教授畢生研究領域主要為宋史,在浩瀚古籍中鑽研歷史的書寫與認同;於中國婦女與后妃史亦多下功夫。

頂著一頭奶奶灰色的白髪,她曾被稱為研究思想活潑丶極具有思辯能力的治史者,她堅持在還原歷史情境時,對於史料必須精凖並充份的掌握。在最近的一次演講《婚姻的歷史視野》中,她由中國歷史古籍及文學作品中尋找歷史上各種婚姻事件及婦女樣貌,也發現了不同時代與不同的個人,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各種難題。

她舉後漢書(西元前約兩百餘年)中及左傳(西元前七百餘年)的故事為例,推論中國古代的婚姻,是「經過設計的社會行為」。相敬如賓的夫妻關係,其實暗示著封建禮制的婚姻中不容許情感的結合。

甚至左傳的另一處載有一母親教導女兒「父與夫孰親?女子人盡可夫,父一而己」。因此女兒應棄丈夫而保全父親。父權社會中女子雖出嫁,夫家永遠視之為外姓人,她心中永尊娘家父親為大。

 

劉教授也從宋朝留下的墓誌碑銘中,去研究北宋時代士大夫理念下的社會。那時「男主外丶女主內」,嚴格遵守女無外事的分際,但卻也從眾多傳世的文學佳作中,找尋到不少賢內助女性的身影,超越了角色,協助在父系父權社會中的男性更從容地生存。

當被問起現代人學習歷史的便利,很多網上的資料能夠秒蒐即得,是否高中大學裏還需要歷史教師?劉教授笑著說,歷史研究,相對於由網上敍述中還原現場,更重要的是看故事是怎麼發生的!教歷史的老師是要帶領學生,授他們釣魚竿而不只是給魚,使學生能夠開闊視野丶學到研究思辯的方法。

20210223歷史不會直接告訴我們什麼是對錯,因為當時每個人的個性跟際遇不同,而生活在今世的我們,必須能夠在不同的社會文化中,看懂歷史中的人物如何走出自己的道路,而在心中產生定見。

劉教授多年鑽研古代帝妃歷史,在節目中她以故事描繪了宋代歷史格局中的攝政女主及母后垂簾。她提到《牝雞司晨》的由耒,要追溯周武王斥商紂王寵妲己的年代(公元前一千年)。

父系父權繼承制度的根本漏洞是繼承人對大任無能力丶體力丶或毫無興趣,最可靠的解決之道乃不假外求,請妻子丶母親或祖母代勞。因此宋代開朝以來的三位女后能在純男性的皇帝制度中登上最高位置,且在群臣中有有相當高的評價。其中高后甚至被稱為女中堯舜。

看今日世界多女性國家領袖,在亞洲多半因父親或配偶出缐,但以歐洲大國的英首相及德總理,當選任職並能長期治理國家皆憑藉堅強實力,和宋朝三女后的軌跡頗為類似。

最後,被問到今天高中課綱將中國歷史併入東亞史的有限篇幅內,宋史可能只數頁帶過,劉教授可曾想過今天的中國史學者應當如何為往聖繼絕學,如何把畢生鑽研的精華在年輕世代中流傳丶以期搶救無知?

她娓娓道出歷史誕生的過程是發生丶觀察丶記憶丶紀錄丶書寫,最後由人解讀,成為歷史。要回答問題其實先要思考我們學習歷史的目的,是想學習對今天「有用」的過去,是詢問過去人的經驗,而思考今天要走的路,但歷史的教訓絕不是由過往的人提供,能得到與否在於學習者自己。

高中教科書是政府與社會希望我們學習以求得看待事物的共識。面對中國史的縮減,研究者當然會有失落、沮喪,一生鑽研的知識不受到重視,但她以為根本問題還在如何讓社會理解認識歷史學,這不是一門流連在過去的學問,而是現代人如何為了更深刻地認識現在的問題丶向未來展望,而對過去提問。

當然,過去也不會主動給予答案。掉在前人留下來的史籍、史料中,只會陷落在前人走不出的迴圈中。往聖確有絕學,但誰是往聖?什麼是該繼承的絕學?

歷史知識的本質是被記憶、記錄、書寫的過去,但這只是眾多瞎子摸象的合成品。她鼓勵歷史學生必須不斷挑戰自己既有的想法、思路,學習聆聽與溝通。

她一直相信:「容許變化的人生、容許對話的歷史」!

※來賓:劉靜貞教授,臺灣大學歷史系博士,曾任教東吳大學、成功大學,及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访问教授。著有《皇帝和他們的權力──北宋前期》、《不舉子──宋人的生育問題》等專著,及《南宋初期政治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