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播出節目
  

20210513 焦點話題 病毒「共存」是相較於「清零」,更被已開發國家所接納的共識,意即身處於「每人都有可能染疫」的後疫情時代,如何愛己愛人?needs RADIO專訪權威來提建言。

〈自我保護──從「傳染病三角模式」來確保預後較佳!「重複染疫」VS.「超級免疫」〉

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黃景泰指出,可從「傳染病三角模式」角度,來確保疫後狀態能較佳,這三角分別是宿主、病原體、環境;宿主即人或動物,病原體即病毒或細菌等,環境即傳播途徑等,因此相對應的新冠防疫作為即是,接種疫苗使自身具一定免疫力、若染疫則及早治療、避免群聚並人人注意咳嗽禮儀與常洗手等。

然而,「重複染疫」(註1)VS.「超級免疫」(註2),到底接種疫苗能否確保不染疫?顯然不行;那麼染疫後終身免疫嗎?目前顯示恐怕也不一定。

「正如美國白宮最高防疫專家佛奇(Anthony Fauci)所坦承,群體免疫恐無法實現,最大挑戰是病毒不斷變異、而陷入不斷打疫苗與得病的一次次感染」,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所教授暨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SARS期間獲聘為政府專家諮詢小組委員的金傳春教授一語道破,她解釋,其中關鍵是「免疫持久性」,這是近20年的顯學,例如天花之所以可終身免疫,因這是DNA病毒、特性是很少變異,而許多新興病毒都是RNA病毒,例如SARS、COVID-19、流感,她進一步說,「因群聚、病毒變異、優勝劣敗下,傳染力強的病毒將成主要流行株,當武漢萬家宴、印度恆河萬人聖典、媽祖繞境、阿妹小巨蛋演唱會,大型群聚後,其實都可能產生這樣的結果」。

 對此議題,黃景泰醫師則說明三個重要概念,首先,會不會同一株「重複」感染、或變異後不同株「再」感染?是有可能;再來,黃醫師說,光譜兩端,一是疫苗加強與追加劑所增強的保護力、另一是耐受性,兩者關係是微妙難預測的,他解釋說,已開發國家政府會推追加劑、來確保免疫持久性,但是耐受性則可能導致反效果、因人體對於一而再而三地疫苗所激起的免疫反應、不無可能逐次降低;第三,一般而言,疫苗注射於肌肉後會引起保護性,又加上自然感染時通過呼吸道、去增強此最常見的傳播途徑的免疫力,兩者應會增強免疫力,那麼刻意被感染不正好成天然疫苗?黃醫師正色道,超級免疫並非鼓勵感染,因不能肯定說Omicron毒性低、就全無後遺症!

確實,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五月初發布調查指出,幾個要點包含(註3),Delta比Omicron更易出現長新冠、感染 Omicron BA.2 者出現長期新冠的機率比 BA.1 染疫更高、但若接種滿三劑以上則上述差異將不顯著等;而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5/24發布研究指出(註4),感染過新冠肺的65歲以下成年人中、每5個人中就有1人經歷至少一種長期後遺症,而65歲以上的長者則是每4人中就會有1人出現至少一項長新冠症狀。

然而,大病初癒難免體弱,醫學上有什麼徵狀、持續多久,才叫做長新冠?黃景泰醫師說,一般來說是,持續一個月以上,而症狀非常多樣態、多重器官都會有,具體如疲憊、運動後喘不過氣、咳嗽、容易失眠頭暈、注意力不集中、腸胃不適、影響月經週期等。

〈防疫佈署〉

金傳春教授語重心長地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

  • 台灣的國際討論太少,別人對抗變異株的經驗應趕快去吸取!例如看到香港嚴重、則馬上請教;
  • 盡快召開「全國防疫專家會議」,但要邀請合適經驗的人來整合,例如前局長蘇益仁醫師,打過SARS與2009年新型流感的仗、同時有醫學與公衛的思維;
  • 廣納諫言,金教授沉痛地舉例說,現在真不比李國鼎等輩的官員,當時一諫言就獲徵詢,而自己之前一再到處籲請,務要將解藥配送到基層第一線、「確診關鍵48小時內」即給藥、效果才好,但,到了死亡案例攀升了,疾管局前局長蘇益仁醫師指出投藥太慢,才獲當局採納;
  • 深度分析病毒基因序列與病癥,而不是只停留在認知其為Omicron而已;
  • 重視經實證可誘導高力價中和抗體、及強效的T細胞反應、以應付各種變異株的聯亞疫苗UB-612;
  • 目前市面上疫苗都以健康者來做試驗,應為重症高風險的老人與幼兒這等免疫弱勢族群,專門開發副作用最小的安全疫苗。

綜上所述,當失敗的代價是更多冤死與人倫悲劇,則疫後共存時代的自我保護、打造接得住免疫弱勢族群的預防與解藥、與防疫佈署,更是背水一戰,而勝敗是由全民共寫!

※受訪來賓(按姓氏筆畫排序):

‧金傳春:台大公衛學院流行病所‧教授/暨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SARS期間獲聘為政府專家諮詢小組‧委員。

‧黃景泰:林口長庚醫院內科部‧副主任/暨感染醫學科‧教授級主治醫師。

(2022/6/5發佈,綜合摘錄自needs RADIO節目《觀點會客室》、《焦點話題》、《新冠疫情特別報導》,由製播人陳瑋撰寫。)

………

※參考資料:

‧註1:https://cn.nytimes.com/science/20220517/covid-reinfection/zh-hant/

‧註2: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120951/6326587

‧註3: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bulletins/selfreportedlongcovidafterinfectionwiththeomicronvariant/6may2022

‧註4: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1/wr/mm7121e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