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edslides

現在播出節目
  

4陽明春曉(郭以芯) 首播/週四 20:00/重播週五06:00/週日09:00 /週日21:00

閱讀全文: 【帕米爾隨想-塔吉克音樂】《陽明春曉》2018- 3-15 (四)首播

在2018-3-15(四)節目中, 將為大家介紹多達11手塔吉克特有的器樂與歌唱音樂。塔吉克的音樂與烏茲別克有共同的傳統「莎什木卡姆」,塔吉克地處古代絲路的交會口,吸納來自中亞四方的各種民族文化,就像其他中亞國度一般擁有繁華光榮的歷史。

閱讀全文: 【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哈薩克族】《陽明春曉》2018-03-08(四)首播

在2018-03-08(四)節目中,將介紹11首新疆伊犁區哈薩克族的傳統音樂,以特有的高中音冬布拉、庫布孜做許多的器樂合奏與獨奏分享。哈薩克族的遊牧文化在哈薩克族的遊牧、遷徙過程中吸收周圍民族的文化內容,創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哈薩克民族文化,特別是中亞和新疆南部地區的綠洲農業文化、來自西北方向的俄羅斯文化、烏克蘭文化、塔塔爾文化以及相當重要的中原漢文化,都對哈薩克文化的發展有影響。

閱讀全文: 【非物質文化遺產-西安鼓樂】《陽明春曉》2018-3-1(四)首播

在2018-3-1(四)節目中,將介紹千年的傳統西安鼓樂曲,絲路的起源,中國音樂文化的活化石,將帶來〈青天歌〉、〈雁落沙灘〉、〈終南山〉、〈游月宮〉、〈路曲〉、〈霸王鞭〉、〈十六拍〉、〈引令〉。

【西安鼓樂】也稱長安古樂。是千百年來流傳在西安(古長安)及周邊地區的傳統民間大型鼓吹樂,起源於隋唐,歷經宋、元、明、清,至今仍然保持著相當完整的曲目、譜式、結構、樂器及演奏形式,是迄今在中國境內發現並保存最完整得大型民間樂種之一,是中國古代傳統音樂的重要遺存,被國際音樂界和史學界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

閱讀全文: 【尋訪千古之音-古樂神韻】《陽明春曉》2018-02-22(四)首播

在2018-02-22(四)節目中,將特別介紹中國傳統古樂器,有編鐘古樂隊演奏《山鬼》、排簘演奏《招魂》、陶壎與古琴演奏《長門怨》、骨哨《原始狩獵圖》、編鐘《神人暢》、編磬與古樂隊《梅花三弄》、古箏《漁舟唱晚》、古琵琶《如意娘》、篳篥《淒涼犯》。樂團部分由湖北省歌舞團古樂隊所演奏。

古樂隊編制:編鐘24件、編磬32件、壎1件、篪4件、排簫1件、竽3件、瑟3件、五弦琴2件、七弦琴1件、十弦琴4件、建鼓2件、虎座鳥架鼓2件、陶響球2件、柷1件等。

閱讀全文: 【新年的歌兒大家唱】《陽明春曉》2018-02-15(四)首播

在2018-2-15(四)節目中,將會介紹多首年節應景的歌曲,節目首播時間恰逢為2018春節之除夕,溫暖的圍爐也一起聽著年節歌曲歡慶新年。俗語說除舊布新,舊有的一年不管過得開不開心,透過大掃除將環境與自己的心情大掃除一番,迎接新的一年到來,營造新的氣象,讓新的一年好上加好。

閱讀全文: 【五、六十年代經典國樂合奏曲】《陽明春曉》2018-02-08 (四)首播

2018-2-8(四)節目中,我們來回顧5.60年代興盛的國樂合奏曲目,有諸多電影常使用的《小刀會組曲》、 《錢塘江畔》、《陝北組曲》、《翻身的日子》、《武術》、《春節序曲》、《漁舟凱歌》。

《小刀會組曲》是中國民族舞劇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上海歌劇舞劇院1956年建院後上演的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劇,於1959年首演,作曲商易,當中序曲是最常被引用於電影配樂中的段落。共分為〈序曲〉、〈花香鼓舞曲〉、〈雙人舞〉、〈弓舞〉、〈豌豆花開〉、〈頌歌〉等。

閱讀全文: 【一代大師-彭修文作品專輯Π】《陽明春曉》2018-02-01 (四)首播

在2018-02-01(四)節目中,將再介紹彭修文指揮與改編的多首經典曲目︰《偉大的北京》、《誼之風第一號》、《誼之風第二號-寶島》、《亂雲飛》、《幻想曲.秦兵馬俑》。

彭修文先生為傳播中國民族音樂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7年在莫斯科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他和中國廣播民族樂團演奏的《春江花月夜》和《關山月》,獲得金質獎章。此後的幾十年中,他先後率團赴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馬爾他、義大利、德國、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國香港、中國台灣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無不引起轟動,受到贊譽。

Multithumb found errors on this page: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images/0彭修文作品專輯Ι.jpg'
There was a problem loading image 'images/0彭修文作品專輯Ι.jpg'

閱讀全文: 【一代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作品專輯Ι】《陽明春曉》2018-1-25(四)首播

在2018-1-25(四)節目中,將介紹彭修文改編輯與創作的多首作品《豐收鑼鼓》、《瑤族舞曲》、《翻身的日子》、《阿細跳月》、《紫竹調》、《青松嶺》、《彩雲追月》、《花好月圓》。

《豐收鑼鼓》是獨有的打擊樂曲種。發源于明光市潘村鎮紫陽南劉莊一帶,是流行於皖蘇兩省,明光、五河、盱眙、泗洪四縣的一種民間打擊樂的藝術形式。豐收鑼鼓在當地民間孕育而生並繁衍發展。明末清初,“豐收鑼鼓”(小五番)的第一代傳承人程開學的父親在民間小戲班做鼓樂手,由於戰亂回家務農,又逢荒災。他就帶上家人,手持鑼鼓沿途乞討渡日。戰亂荒災過後,回到故里,開始整理鼓譜,並行成了起初的“豐收鑼鼓”(小五番)。

閱讀全文: 【一代民族音樂大師-彭修文作品集《十二月》套曲(下)】《陽明春曉》2018-01-18(四)首播

在2018-01-18(四)節目中,將帶來彭修文先生創作的十二月套曲中的七月《驕陽》、八月《晚來香》、九月《落日照長街》、十月《霜葉紅於二月花》、冬月《風雪夜歸人》、 臘月《踏雪尋梅》。 彭修文先生創建和完善了現代的中國民族管絃樂團,同時以這個團的成功實踐及其傑出成果,為中國及世界提供並確立了一個民族管絃樂樂隊的基本編製範式。

閱讀全文: 【一代大師-彭修文作品集《十二月》套曲(上)】《陽明春曉》2018-01-11(四)首播

在2018-1-11(四)節目中,將介紹彭修文作品《十二月》套曲中的前六首:一月《元宵》、二月《幽燕春早》、《踏歌行》、《雲淡風輕近午天》、《紫禁城的黃昏》、《白沙之夜》。  彭修文,1931年出生於湖北,為中國現代民族管弦樂重要的開拓者,在指揮與作曲配器上引用細膩又氣勢磅礡,具有其獨到見地,其作品廣為華人世界流傳,也深受國際喜愛。

 閱讀全文: 【傳統樂韻-北管音樂】《陽明春曉》2017-12-28(四)首播

2017-12-28(四)節目中,我們將從北管器樂的組合段子來探討,有經典的《風入松/浪淘沙》、《四令》、《四串》、《朝天子》、《蝴蝶雙飛》等曲目分享。北管大約從十八世紀,由移民從福建帶來臺灣,經過了約三百年長時間的傳承,已落地生根於臺灣,與臺灣漢族社會生活有密切關係。

早期(約1960年代以前)北管是在臺灣漢族社會中最常聽到的音樂之一;它具有多重社會功能,在許多活動與空間都可聽到北管,例如宗教儀式、廟會、踩街陣頭、節慶、婚喪喜慶、各類戲曲(歌子戲、布袋戲與傀儡戲等)的後場伴奏,以及北管館閣(或稱為曲館、子弟館)中的練習與排場清唱等休閒娛樂活動。

北管音樂團體包括業餘性的子弟館與職業性的團體;相對於職業團體之以商業演出為目的,子弟館閣往往與社區有密切關係,於廟會節慶或與社友相關之婚喪喜慶場合參加演出時,均為服務和聯誼性質,而非商業性的表演。因之,館閣除了提供社交活動與休閒娛樂之外,在保存與傳承傳統音樂,以及以音樂服務宗教儀式與廟會節慶等方面,均扮演重要角色。

閱讀全文: 【專輯採訪-王瀅絜二胡當代音樂專輯《雲樹》】《陽明春曉》2017-12-14及12-21(四)首播

我們邀請到台灣知名胡琴演奏家王瀅絜來到節目中暢談二胡當代專輯《雲樹》生成的過程,也會特別介紹專輯中廖琳妮〈浮生〉、林煒傑〈古墟〉、陳珩〈備忘錄〉等曲目。

自小在嚴謹的音樂科班環境學習,隨後踏入台北市立國樂團擔任胡琴演奏員,但在一次無預警的公開”試音”過程,她發現了心所嚮往的,是挖掘更多胡琴的可能,如何找回音樂最古老的初心,如何挖掘更多新的可能,她不斷的嘗試,勇敢的衝破一次次掙扎,也一次次更新及更加認識自己應該最熟悉的胡琴,總總歷程拼湊出《雲樹》這張專輯,是王老師與她的朋友們共同孕育出的新作品,想聽見更多未曾停下仔細聆聽的聲音,請鎖定2017-12-14及12-21(四)晚上8:00《陽明春曉》。

閱讀全文: 【傳統樂韻-南管音樂】《陽明春曉》2017- 12-07 (四)首播

在2017-12-07(四)節目中,將介紹多首南管器樂經典曲目:噯仔指「魚沉雁沓」、簫指「汝因勢」、「四時景」。

南管的起源,在樂隊型制上與漢代相和歌有關,即相和歌所謂的「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但一般認為南管起源於唐,形成在宋,其樂曲形式與演奏速度有唐宋大曲的遺風,樂曲往往從散板開始,逐漸加快,形成散、慢、中、快的速度結構 。而就樂器型制上看,南管簫保持唐代一尺八寸、十目九節的規格,琵琶橫抱與唐宋時期相同 。

閱讀全文: 【澳門敲擊樂的過去與未來-澳門中樂團敲擊組專訪】《陽明春曉》2017- 11 -30  (四)首播

本次節目有幸主持人郭以芯受邀至澳門中樂團參與敲擊樂專場演出,也因此有機會訪問到澳門中樂團四位擊樂家,在節目中暢談澳門的敲擊樂發展與現況,當中也提及澳門擊樂重要推手莊杰派名家如何開啟擊樂的視野,以及四位擊樂家在澳門擊樂教育的培育現況,又是如何在李暢首席的推展中,邀請擊樂名家展演,蓬勃澳門敲擊樂普級化。節目中也將分享由李暢主領,台灣作曲家張旭所創的【旭日東昇】 請鎖定2017-11-30晚上8:00《陽明春曉》節目。

聲部首席 李暢,自幼隨父親李典民學習打擊樂,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師從王建華教授。求學期間得到“八大錘”名家田鑫、李聰農、馬里以及李真貴、劉剛、柳啟平、李飚等名師指導,後在工作中得到閻學敏、陳佐輝、安志順、王以東等名師指導。現任澳門中樂團敲擊樂聲部首席,澳門演藝學院、澳門大學、澳門理工學院兼職教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打擊樂專業委員會名譽理事。

閱讀全文: 【樂團專訪-韻清樂舞劇團《梁山伯與祝英台》】《陽明春曉》2017- 11 -23  (四)首播

在2017-11-23(四)節目中,適逢劇團創團18週年,我們為大家邀請到韻清樂舞劇團團長曾韻清與副團長哈憶平蒞臨節目中,來暢談黃梅戲經典大戲「梁山伯與祝英台」,節目中將介紹全齣梁祝唱段內容以及品味唱段《遠山含笑》、《訪英台》、《樓臺會-那一日、你與我、梁兄特地到寒舍、我為你》、《十八相送》 中細緻的聲腔情感。電影五十年前在台灣上映,造成萬人空巷的盛況,今經過韻清樂舞劇團重新詮釋後登上舞台,採用了很多傳統戲劇的身段,使整齣戲更有質感;曾韻清和哈憶平飾演的梁祝角色,掌握了劇中人活潑俏皮和堅定不移的性格,再加上二人黃梅戲完美唱腔的帶動下,整齣戲如行雲流水般流暢,將於2017年12月12-13日晚上7:30於台北市政府親子劇場展演。請準時收聽由郭以芯老師為您主持的《陽明春曉》節目。

閱讀全文: 【2017國樂創作聯合發表會】《陽明春曉》2017-11-16 (四) 首播
如何將抽象的思想意念投注在作品中具體呈現是困難的,因此在本次節目中,我們邀請到新生代青年作曲家郭岷勤與曾翊玹來與聽眾分享他們的創作背景及獨特的創作構想,是如何將源源不絕的創意呈現在國樂器上,並且在節目中聆聽四首作品︰郭岷勤【霧】、【山膏】;曾翊玹【翡翠之花】、【漫都】,還有首次曝光MIDI版本的鋼琴協奏曲【尋找愛之魂的達佩羅斯】,請鎖定週四晚上八點由郭以芯主持的《陽明春曉》。

閱讀全文: 【樂團專訪-隨心所欲樂團】《陽明春曉》2017- 11 -02  (四)首播閱讀全文: 【樂團專訪-隨心所欲樂團】《陽明春曉》2017- 11 -02  (四)首播

本週邀請到隨心所欲樂團藝術總監及二胡演奏家葉維仁,帶來第二張專輯【諸舞花】的問世,內容有六首風格各異的新創曲目,由琵琶演奏家梁家寧所作的《耍花槍》、團長徐瑋廷所寫的《遺夢深秋》、打擊手陳胤錞譜寫的《冷泉》、吉他手林修身所作的《山櫻亂舞》,在訪談過程中還有搭配葉維仁所編創的《月娘的眼淚》、《花落雨》等精彩曲目,維仁將一首首創作背景與動機介紹的鉅細靡遺,更加能感受到作曲者想述說的故事。

【隨心所欲樂團】為國內少見以即興演奏為主軸的樂團,對於國樂經典、流行歌改編多有新意,在新編創曲目中的巧思更是有相當程度的掌握。擅於現場即席互動,樂曲走向多以療癒與情感記憶為主,將身處的台灣島國風光與兒時阿公阿嬤的歷史記憶,重新創作屬於這個時代、這塊土地的聲音。

隨心所欲將於2017年11月11日在新北市藝文中心作新專輯【諸舞花】的首發現場演出,繼第一張專輯【島國樂】之後再一力作,到底會激出什麼火花,請準時收聽周四晚上8:00陽明春曉。

閱讀全文: 【中華粵韻-協奏曲之夜】《陽明春曉》2017- 10 -26 (四)首播

本集節目將介紹廣東民族樂團委託創作的多首合奏及協奏曲目,由張曉峰、房曉敏、王丹紅等知名作曲家譜曲,有合奏曲《粤風》、樂隊與五架頭《樂隊連環扣》、二胡協奏曲《弦意嶺南》、中胡協奏曲《月下獨酌》、笛子協奏曲《云台花影》等精彩曲目。

【房曉敏】作曲家,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主任、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及作曲家聯誼會會員、廣東省音樂家協會理事。於1956年出生,1982年畢業于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理論作曲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自1982年以來,曾在沈陽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作曲系從事作曲、配器、曲式與作品分析、和聲等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現主要研究方向為作曲、配器。

閱讀全文: 【台北市立國樂團專訪:松竹梅-鄭思森作品音樂會】《陽明春曉》2017-10-19 (四)首播

鄭思森,作曲家、指揮家。於11歲習琵琶,14歲奪下琵琶演奏一等獎,並保送廣東省汕頭市藝術專科學校,1960年代初到英屬香港,為電影公司編寫配樂,並任教於新亞書院,1967年到新加坡,任新加坡人民劇場華樂團(現今新加坡華樂團)指揮,1972年移民台灣,帶領民辦的第一商標國樂團,並應邀客席指揮台灣多個公民營樂團,同時為蘭陽舞蹈團編寫了大量的民族舞蹈配樂,為跨界結合之先驅。

閱讀全文: 【中華粵韻-岭南三韻】《陽明春曉》2017-10-12 (四)首播 

岭南三大樂種分別是:潮州音樂、廣東音樂、廣東漢樂。今日介紹廣東音樂中的《彩雲追月》、《孔雀開屏》;廣東漢樂中的《翠子登潭》、《嫁好郎》、《雨打芭蕉》、《鳥投林》;潮州音樂中的《粉蝶採花》。   

「廣東音樂」是流行於中國廣東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器樂曲,音色清脆明亮,旋律流暢優美,節奏活潑歡快。廣東音樂形成於清末,很多樂曲是由戲曲過場音樂、民歌、民間器樂曲牌演變而來。廣東音樂也吸收了江南和北方音樂以及中原古樂的因素,結合本地語言的特點而產生。由於其出現較晚,許多曲目都是由音樂家創作的。 

閱讀全文: 【中華粵韻-傳統樂種合奏】《陽明春曉》2017-10-05(四)首播

本次節目介紹傳統樂種:廣東音樂/賽龍奪錦、餓馬搖鈴、平湖秋月、潮陽笛套大鑼鼓/喜樂登樓、客家漢樂古曲/將軍令、潮州音樂古曲/浪淘沙。

「廣東音樂」常常表現出跳躍的、華彩的、活潑的旋律風格,例如:旋律線經常作上、下大幅度的跳動,演奏者在演奏時加花,使旋律富有華彩性。以西方的樂理來分折,樂句常從弱起拍開始,常常運用切分節奏,使音樂具有向前推進的動力。樂句的句幅多數短小,並且常以接二連三的排比出現。

「廣東漢樂」歷史悠久源遠流長。隨著歷代漢民族的南遷自4世紀魏晉時代以來漢民族發生了多次大規模的南徙。尤以13世紀宋亡前後南徙規模最大。南遷的漢民族居住在粵東、閩西和贛南。先入為主後至為客當地人稱他們為"客家"。客家人帶來了異鄉習俗還帶來了古代的中原音樂文化"中州古調"、"漢皋舊譜"就是世代相傳的舊有樂譜。據此廣東漢樂已有1600多年歷史,即使是宋亡前後起算也有700多年了。

「潮州音樂」潮州音樂是潮州人的傳統民間器樂,盛行於中國廣東省潮州、汕頭、揭陽、汕尾海豐陸豐,分布到周圍的漳州(閩南)、惠州、梅州和香港、澳門、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台灣等潮人聚居地。它的樂器大約可分絃類:有白字頭絃、外江頭絃、二絃、二胡、三絃、琵琶、月琴、秦琴、箏、洋琴等;管類:吹、橫笛。鼓板:鼓、板、梆子。銅器:蘇鑼、斗鑼、月鑼、鈸。